为深化环境类专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校环境学科协同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储备高素质专业人才,8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环境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太阳成集团tyc7111cc联办的“第十二届环境类专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井冈山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环境类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科研院所代表共400多人齐聚一起,共商环境工程教育发展新路径,共话行业人才培养新方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主持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类专业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党委书记罗旭彪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郝吉明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关键抓手”。他提出,各高校需进一步打通“认证标准-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的闭环体系,推动环境类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需求、国际工程教育标准精准对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与时间考验。

王金南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工程教育需突破传统学科模式,主动加强与生态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罗旭彪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远道而来的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他系统回顾了学校扎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办学历程,重点介绍了学校以井冈山精神为引领的办学育人特色。他强调,依托红色资源铸魂育人,聚焦专业建设夯实办学根基,当前环境类专业教育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核心任务是培养能够破解复杂环境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既是高校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环境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使命。
主旨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以“数字生态与健康学科专业设置思考”为题,提出“数字技术+生态研究”的交叉学科建设思路;华东理工大学乐清华教授聚焦工程教育认证新标准,解读“学习新标准,落实新要求,推进专业建设”;同济大学周琪教授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出发,阐述“面向产出的环境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谭周亮研究员分享“科教融合与学科交叉提升研究所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我校贺根和教授立足地方高校特色,介绍学校“红绿融合、数智赋能”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研讨会同步设置11个分会场,覆盖“顶层设计-课程建设-能力培养-思政融合”全链条。各分会场分别围绕国际留学生培养、特色专业建设等核心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实践路径,以及AI驱动课程重构等创新方向展开深入研讨。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环境类专业教育领域的行业影响力,为学校搭建了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桥梁。未来,我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环境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红绿融合、数智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走深走实,为全国环境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力量”。(文/图:肖小雨,审核:贺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