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江西日报报道我校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事迹-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学校要闻

江西日报报道我校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事迹

发布时间:2025-09-11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我校功能生物与环境治理教师团队入选。江西日报记者报道了我校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事迹。这不仅是团队多年深耕教学科研的卓越成果,更是学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交叉创新领域的重要突破。作为我校生态环境与生物工程学科的核心力量,该团队始终以“立足国家需求、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两大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扎根产业一线,敢闯技术“无人区”

“守护绿水青山,既是科研责任,更是时代使命。”这份理念,深深植根于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负责人、校党委书记罗旭彪心中。这支团队深耕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20载,以技术创新为刃攻坚环境难题,用科技为生态保护筑起坚固防线。

工业快速发展中,重金属废水曾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传统技术要么难彻底除污,要么无法回收资源,治污与效益难以兼顾。

“治污不能只做‘减法’,更要让污染物变废为宝。”团队锚定这一核心矛盾,开启科研攻关。

无数个日夜,他们围绕重金属分离回收反复调试参数、优化路径,最终提出“印迹空腔强化分离”原理,首创“重金属污染物靶向分离回收”技术,像给重金属离子装了精准导航,不但能以99.5%的纯度从废水中回收重金属,还将处理成本降低40%,实现治污与资源循环双赢。2020年,该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依托这个技术建成的世界首个重金属选择性回收示范工程,更如环保卫士驻守长江畔,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筑牢关键技术屏障。

解决了常规重金属废水难题后,团队又盯上了行业公认的“硬骨头”——强酸性重金属废液处理。

强酸会破坏常规吸附材料,导致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不少企业只能“望液兴叹”。团队科研人员创造性构建“强酸体系下位点局域弱酸性环境调控”新方法,研发出三维炭质多孔无机骨架等吸附材料。这些材料像不畏强酸的“生态勇士”,能在强腐蚀性废液中稳定高效工作。

这项技术已应用于福建某地日处理100立方米的高浓度酸性含铬废液资源化工程。曾经的废水变身为可循环资源,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

“科研要跟着国家需求走、盯着行业痛点干。”罗旭彪常对团队成员说。攻克废水难题后,他们又将目光投向固废中重金属回收。

团队通过“界面化学势调控释放”“杂质分组去除”等原理,发明尾渣强化定向浸出稀土元素的方法;开发晶习诱导高效除杂技术,创建分组除杂与多级分馏纯化新技术。截至目前,这套工艺已累计回收产品8万吨,不仅实现固废中重金属高值化利用,还开创了“盈利型资源化回收”新模式,让垃圾变成宝藏。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退役锂电池回收成生态难点。传统回收流程带电破碎风险高、组分分选低效、再生性能差,且能耗居高不下。团队迅速切入这一领域,经过持续攻关,研发的技术不仅大幅提升退役锂电池回收效率,还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和环境负荷,为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团队成员邹小明告诉记者:“罗书记总叮嘱我们要扎根产业一线找科研问题,鼓励大家敢闯技术‘无人区’,还带领我们学习国内外前沿成果,帮大家拉近与顶尖科学家的距离。”这也正是团队持续创新的关键动力。

作为扎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教师团队,他们以井冈山精神淬炼守护生态的信念。“未来,我们要继续以科技为笔,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画卷上书写更多新篇章。”罗旭彪如是说。(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 芳)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09/10/content_144394_2609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