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王喜和,研究馆员,现任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党委委员、图书馆馆长。2009年9月—2010年1月,挂职担任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助理。
高校图书馆,是一所高校支撑教学科研、促进学生成长、塑造校园文化的关键场所,对高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风雨二十载,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现已焕然一新。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的飞速发展映照出学校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同济对口支援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的生动缩影。作为这段历程的亲历者、参与者与见证者,在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馆长王喜和的讲述里,满是两校图书馆携手共进的深厚情谊。
结缘同济:从起步维艰到悄然蜕变
2005年,同济大学与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时任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副馆长的王喜和,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当时学校刚刚完成三校合并,图书馆的状况可谓是举步维艰。纸质馆藏仅有75万册,馆舍面积不过6000多平方米,数字资源更是少的可怜,几乎空白。”为提升图书馆建设,学校选派骨干赴同济大学交流学习,王喜和成为了承载这份期望的人选。
2009年的秋天,带着“为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寻路破局”的使命,王喜和踏上前往上海的旅程,到同济大学图书馆挂职馆长助理,开启了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第一次踏入同济大学的校园,这座985高校的风采深深震撼了他。在这里,静谧和活跃并不冲突。安静的校园里,运动场上青春的身影活力四射;草地之间,师生们热烈地进行学术争论,让整个校园充满了蓬勃的生机。“那时我就想,未来的太阳成集团tyc7111cc也该是这个样子。”这份憧憬,如同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此行,他给自己定下清晰目标:不仅要学具体的管理方法、技术流程,更要吃透同济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内核,把这份精神带回太阳成集团tyc7111cc。为深入领会服务精神,他深入走访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党员和中层干部,跟着各部门业务骨干蹲点岗位,从图书采编到读者咨询,逐一参与实操;他还主动约访图书馆的党员和中层干部,每一次都带着问题去交流,不仅虚心学习“怎么做”,更努力去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同济的教师们在察觉他因顾虑短板不愿多言时,他们敏锐发现却无半分取笑,反而以耐心引导他坦诚交流;直面问题后,始终与他并肩梳理弱项、共探克服办法。
“同济图书馆老师们从决策过程到每个岗位的服务经验,全部对我开放,他们用专业又真诚的态度,实实在在帮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想对策、找路径,这份毫无保留的纯粹支援,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坚实的力量。”王喜和回忆起当年的挂职经历,内心依然感到真切与温暖。
把“同济图书馆”搬来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挂职结束回到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后,王喜和立刻牵头推进学校图书馆的各种改革,并寻求同济的帮助。
随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当时老图书馆的短板日益凸显:馆藏陈旧、数字资源几乎空白、服务单一……而彼时同济大学图书馆已形成现代化运营格局,空间、馆藏、服务均达高水平。面对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的困境,同济大学迅速响应,从多维度展开支援:累计捐赠图书超3万册,其中1万余册的外文原版学术专著填补了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的馆藏缺口;接收太阳成集团tyc7111cc馆员驻校轮训,传授业务经验;提供文献检索、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定向指导,助力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搭建规范化服务框架。

特别是2013年的一次培训,王喜和记忆犹新。“远远看到他们交流的场景,心里特别感动”,那一年太阳成集团tyc7111cc20多名馆员分批次到同济大学学习,同济大学为每个人定制带训方案,老师们手把手教学,“他们把走过的弯路告诉我们,让我们少走冤枉路,这种坦诚太珍贵了。”正是这种真诚的交流与无私的帮助,让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建设进入快车道。

在同济大学的全方位支援下,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馆藏纸质文献达226万册,是2005年的3倍;馆舍面积扩展至4万多平方米,信息化水平在江西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服务体系从单一藏书服务发展为涵盖学习、教学、学科、文化服务的综合体系,还开设了2门公共课,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成为省内有影响力的高校图书馆。
情谊延续:同济与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同行
回顾二十年同济的对口支援,王喜和用“温暖、跨越、成长”三个词总结这段历程。这份“温暖”,是同济人从管理经验到技术细节的毫无保留,是连“避坑指南”都倾囊相授的真诚;“跨越”藏在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的蜕变里,从老馆到新馆、从馆舍面积到馆藏图书、从单一借书服务到综合服务体系,硬件与理念实现双重跃升;而“成长”属于双方,同济在支援中沉淀出可复制的帮扶模式,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则在学习中淬炼出“融合红色特色与同济精神”的特色路径,两校在双向奔赴中共同书写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答卷。

“现在我们图书馆每年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几十场文化活动,最多时达100多场。”王喜和坦言,“这都是从同济学来的”。从早年受同济启发开展基础的读书分享、文献培训,到如今结合红色基因打造“映山红书院”品牌,构建“映山红读书会”“映山红影院”活动载体,借鉴同济经验推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学科情报分析、科研助力培训,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正逐步形成独特服务路径。
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图书馆的变迁,凝聚着两校的心血与努力,见证着两校跨越千里的深厚情缘。在馆长王喜和看来,同济大学与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的携手同行,正是“同舟共济”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坚信,这份情谊,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