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月的春风掠过吉安县的田垄,我揣着一叠理论讲稿走进乡村时,未曾想过这次“理论深耕”能在乡土间催生如此鲜活的春意。作为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中的宣讲导师,三个月走村入户的扎实实践,让我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田野上,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厚重,也真切触摸到了基层文化土壤下那温热的脉动。
破土之声:让理论在阡陌间扎根
初入吉安县的村庄,理论的种子曾遭遇“三重冻土”:群众觉得“不爱听”“不解渴”、难成“共识”。但当我坐在村头老槐树下,听乡亲们倾吐土地流转的困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时,我豁然开朗——理论若不能回应这片土地真实的渴求,便只是无根的浮萍。
在吉安县延福记忆基地示范宣讲
于是,我尝试将“文件话”研磨成“家常土”:用农具变迁史开垦乡村振兴政策的深意,借红军标语解析党的为民初心。在登龙乡红色遗址,我们把“九打吉安”的烽火岁月化作沉浸式党课,当年轻党员触摸着复刻的梭镖土铳,历史与理论瞬间在掌心有了温度。那一刻我深知:唯有俯身聆听群众心声,理论的种子才能在沃土中“生根发芽”。
育苗成林:打造扎根本土的宣讲队
“黄老师,你看我这开场白能不能加段村里的顺口溜?”5月3日深夜,接到吉安县宣讲骨干小刘的微信时,我正修改着培训课件。想起首次为乡村宣传员“播种”时,不少人的讲稿还略显生涩,我便将培训内容重构为“理论宣讲五步法”,从“如何用乡土话破题”到“怎样用身边账本佐证”,手把手带着他们精心打磨每一份讲稿。
吉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员培训
为培育一支“扎下根、带不走”的本土宣讲队伍,我设计了“系统化培训+赛事化锤炼+长效化帮带”的培育模式。5月29日的宣讲比赛现场,我逐一点评20位选手的表现,指导他们用“将军的一封家书”“战士的半截皮带”等饱含深情的细节打动人心。赛后,一位乡镇干部握着我的手感慨:“原来理论宣讲可以这么‘深耕’到心坎里!”
春华秋实:在乡土沃野中重拾初心
这段下乡的耕耘,收获远超预期。那些曾让我“本领恐慌”的尖锐提问,倒逼我彻夜钻研政策沃土;那些写在田埂笔记上的百姓智慧,成为我课件里最饱满的穗实。三个月间,13场活动、500余人次的交流碰撞,让我彻悟:文化导师的身份,既是播种者,更是收获者。
清江村苏维埃旧址调研
犹记在延福记忆展馆,当我建议用“三代人的账本”替代枯燥条文时,一位老会计颤巍巍掏出泛黄的笔记本:“老师,你看,1978年队里分红的数字,可以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见证吗?”这质朴的回应如春雷破土——原来最厚重的理论之书,就深藏在群众烟火日常的字里行间。
蔚然成林:让创新理论激荡云端沃野
如今我更深信:乡村振兴需要理论灯塔的指引,而理论的生命力永远源自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未来,我将继续秉持“群众点单,导师接单”的理念,用“微宣讲”短视频叩开手机屏幕的方寸天地,用“宣讲地图”串联城乡脉络的阡陌纵横。当党的创新理论在祠堂巷陌间生根发芽,当百姓名嘴的笑语回荡在数字展馆的“云端”田野,我们终将见证:那些从泥土深处孕育的思想新苗,必将茁壮成支撑乡村明天的苍翠林海!(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黄志兴)
https://mp.weixin.qq.com/s/YQSU307U80siBxRMSLsQCA?mpshare=1&scene=1&srcid=0710QCsetxL8xhxoUkuHhtjX&sharer_shareinfo=2d118657bbd0511a268e133f209b5576&sharer_shareinfo_first=f151d0fd04f21847e686c4a730aad67d&from=industrynews&color_scheme=light#rd